腸癌是第三大常見的癌癥
在全世界癌癥死亡中排第二
有研究表明
至少80%-95%的結直腸癌
都是從息肉一步步演化過來的
如果發現
腸道里長了個“肉疙瘩”
那您就需要警惕了
小心有癌變風險
47歲的范先生
就因為腸息肉
與癌癥僅一步之遙
病情
患者在1個月前突然出現排大便時有帶少量血性液體,并且感到腹脹與輕度腹痛,自己服用了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結果發現癥狀一直沒有好轉,反而糞便次數越來越多,于是到我院就診。門診給范先生做了結腸鏡檢查,檢查發現范先生有乙狀結腸息肉、外痔。初步了解病因后,門診擬“乙狀結腸息肉”將他收入院。
我院專家團隊進行了擬診討論,最后根據范先生情況制定了相關診療計劃:
1、完善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
2、給予經腸鏡乙狀結腸息肉摘除,送病理檢查,術后預防感染,止血等治療。
(點擊視頻可觀看詳細切除影像)
手術前,外科陳勝陽主任給患者進行了腸鏡檢查前診斷并做好了術前準備。
腸鏡送進腸腔,通過攝像頭可以清楚的看到腸腔里的息肉?;颊咭覡罱Y腸距肛門約30cm處有一長粗蒂的息肉,大小約4cm×4.5cm。
4cm×4.5cm有多大呢?約摸有雞蛋大小,這在腸息肉中是非常大的了。
此次手術采用的是長蒂息肉電凝、電切術,這種技術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蛋白及血管發生凝固,不產生神經效應,對心肌和其他神經肌肉無影響,損傷程度不超過2mm,達到治療安全,病灶切除徹底,無痛苦,并發癥少,術后恢復情況良好的效果,是息肉切除非常理想的治療方法。
在又粗又長的息肉蒂貼近腸壁的基底部上鈦夾,夾閉息肉蒂以預防術后出血,而后以圈套器勒除息肉。經我院經驗豐富的內科副主任醫師曹俊東和內科候俊主任同心協力,黎少瑋護士的默契配合下,最終成功在鏡下摘除了這個“定時炸彈”!隨后將切下來的標本取出后送病理檢查。
術后,病理診斷為絨毛管狀腺瘤,這屬于癌前疾病,即這種大小的息肉如果再放任不管極有可能會惡變成癌。針對這種大小的息肉在切除時要格外注意預防術后出血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由于息肉塊大,從肛門推出時分3塊,分別完整的取出,手術操作有一定難度,經過團隊的密切合作,順利完成了手術。
(取出的部分息肉)
在人體中
大腸可分為
“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
腸息肉中,最多見的是結腸和直腸息肉
即
結腸、直腸黏膜表面的一種隆起性的病變
就像腸管內面長了一個“肉疙瘩”
在腸鏡下,它的形態大小不一
小的只有幾毫米,大的可有數厘米
數量上從1個至數個不等
甚至整條腸子都是
達百粒以上
如家族性息肉病
它可以在結直腸任何一個地方茁壯成長
主要分為炎癥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
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
①便血。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貧血;嚴重時,出血量也可多達100~200ml。
②排便習慣改變。如果腸息肉位于結腸遠端,并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③腹痛。部分病人會出現彌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時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⑤腸道外癥狀。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癥狀,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就應考慮是否患了Gardner綜合征,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簡稱P-J)綜合征。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
身體一般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
許多人是在體檢時才發現
檢查腸息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腸鏡檢查
腸息肉致病因素非常多,可能是由原發疾?。?/span>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引起。但是不是說你沒有這些疾病就可以萬事大吉了,腸息肉與日常飲食也是密切相關的,近年來腸息肉趨于年輕化,現在許多人喜歡“擼串”、“火鍋”、“肥宅快樂水”......這些不健康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都有可能引起腸息肉。有研究認為過度飲酒是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高危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部分腸息肉有遺傳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在遺傳機會上男女均等,沒有性別的差異。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1 幼年性息肉:常見于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多為單發,病理特征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對于腸鏡檢查時發現一些直徑較大、級別較高的(如 III 級腺瘤)腺瘤性息肉,醫生常常會建議將其切除,以免遺留隱患。
一般情況下
發現有腸息肉,應盡早切除
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
甚至于惡化成腸癌
根據腸鏡活檢的病理結果
如果為腺瘤性息肉,建議進行治療
大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
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腸息肉切前必須做活檢
所有經內窺鏡切除的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
否則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
腸息肉切除了之后,還需要制定更為嚴格的復查手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最佳的復查時間間隔,防止在復查間隙患癌,及時發現新的息肉,及時切除。
除了定期復查,還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肥胖、缺乏運動、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大量進食加工肉和紅肉等因素為腸癌的高危因素,我們需要保持正常體重,適當運動,清淡低脂飲食。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案例專家介紹: